关于学会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学会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内容 

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9-3-18 16:26:38  点击:2149次
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卫疾控发〔2014〕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人口计生委)、教育厅(教委)、民政厅(局)、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残联、红十字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人口计生委、教育局、民政局、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残联、红十字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是《传染病防治法》确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贯彻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已经取得消灭天花、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等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等多种原因,极少数受种者可能会发生严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受种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社会和公众愈加关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补偿、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处置工作,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政策不完善、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为妥善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确保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和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在补偿、医疗康复、生活救助、入学就业、残疾照顾等方面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及时沟通交流信息,加强联合督导检查,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病例及其家庭充分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指定人员专门负责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政策解释、教育疏导和信息沟通工作。规范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和诉求,及时掌握相关情况,依法妥善处理, 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二、进一步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调查工作,并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享监测信息。经专家组调查诊断怀疑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相关调查,对相关疫苗质量进行检验,依法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实时跟踪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对报告信息实行日审核、定期分析报告制度。针对发现的重大不良事件或疫苗安全性相关问题,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及时沟通信息,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和联合调查处置机制,妥善做好处置工作。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定期发布本省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并及时公布重大不良事件处理信息。要建立媒体沟通机制,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并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
  三、切实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救治和康复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确定1—2家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作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医疗救治和康复定点医院并报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各医疗救治和康复定点医院要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和设备设施,加强技术培训,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制订治疗和康复方案,确保病例得到高质量的治疗和康复服务。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模式,努力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给病例及其家庭带来的不幸降至最低程度。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种者,无论是疑似还是确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不包括原发病),发生的医疗费用要按照规定及时予以报销。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将符合大病医疗保障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条件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并予以报销和救助。各地要按照原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等5部门《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卫农卫发〔2010〕80号)等有关规定,把残疾病例的畸残矫治手术和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四、进一步规范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和鉴定工作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完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程序,确保处置工作及时稳妥、规范有序进行。中华医学会要统一制订规范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格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统一制订规范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格式。
  调查诊断工作要坚持分级负责,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3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形,调查诊断应当由设区的市级或省级专家组进行,其他需要调查诊断的,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开展。必要时,省级或设区的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提供技术指导,避免对同一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重复进行诊断。各地要加强对调查诊断及鉴定专家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确保调查诊断及鉴定工作科学、准确。任何医疗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疫苗质量和流通监管。对疫苗质量原因或者疫苗检验结果有争议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依法落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政策
  省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
  鼓励和推进地方通过商业保险解决预防接种异
  六、扎实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后续关怀救助工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政策规定,对符合政策的预防
  教育部门要依法解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致残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问题,落实学前教育、免费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政策,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保障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致残儿童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残联要将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预防接种异常
  民政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患儿家庭按规定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
  残联要及时为符合条件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残疾病例办理残疾人证,保障其合法权益。
  红十字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特殊困难家庭实施必要的人道救助。
  各地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措施,提高操作性,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国家卫生计生委 教  育  部
民  政  部 财  政  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中 国 残 联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2014年4月4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解读


    一、起草背景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受种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社会各界愈加关注。虽然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政策不完善、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为妥善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促进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国残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监测和应急处置、病例救治和康复、调查诊断和鉴定、补偿、后续关怀救助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任务分工。
    二、主要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及时沟通交流信息,加强联合督导检查,定期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求地方卫生计生部门指定人员负责政策解释、教育疏导和信息沟通工作,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和诉求,依法妥善处理。
    (二)强化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卫生计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重大事件应急处置方面的职责分工,并就两部门建立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和联合调查处置机制加强联动、定期发布监测信息、加强与媒体沟通等提出了要求。
    (三)加强病例救治和康复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确定1-2家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作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医疗救治和康复定点医院,并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产生的医疗费用报销作出了规定。
    (四)完善调查诊断和鉴定工作。2008年以来,各地认真落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已经初步建立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和鉴定制度。在实践工作中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此,《指导意见》针对性地完善了相关政策措施。譬如,《指导意见》规定任何医疗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主要是因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专业性强,涉及临床、免疫、流行病等多个专业,要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规定,由专家组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判定。
    (五)依法落实补偿政策。积极推进《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省级财政部门要足额安排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经费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尚未制订补偿办法的省份要争取2014年公布施行;鼓励和推进地方通过商业保险解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做好病例关怀救助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总结国内好的做法,积极推进完善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后续关怀救助政策。依据现有法律法规规定,《指导意见》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患儿父母再生育、入学就业、生活救助、残疾照顾等提出要求,帮助病例及其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上一篇: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下一篇:没有了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惠州市医学会    地址:惠州市惠城区桥西南门横街15号三楼    联系电话:0752-2219281    邮箱:hzsyxh2219530@163.com 

粤ICP备20022686号-1